鹽、紙、糖的記憶
全台唯一卸鹽廠遺跡與工業文化景觀
台南新營南紙社區保存著1955年建成的卸鹽台遺蹟,見證台灣工業發展的獨特歷史。這裡不只有卸鹽台,更串聯著糖鐵遺構、台灣紙業公司與新營糖廠,形成完整的工業地景文化景觀。
南紙社區的三大產業遺產
台灣紙業
1939年創立的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,戰後改組為台灣紙業公司。早期社區居民多以紙業維生,現今仍有六分之一人口從事相關工作。
卸鹽台
1955年落成的全台唯一卸鹽台,長約百公尺的RC高架月台。為改善鹽產外銷運輸而建,將布袋與七股鹽場的鹽運往高雄港出口。
新營糖廠
1903年創立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,戰後由台糖接收。目前有四處建築已指定為古蹟及歷史建築,見證跨時代的產業發展。
卸鹽台花園:糖鐵遺構與綠景共生
從運輸到花園
原為運糖鐵路的布袋線,1952年決定在東太子宮車站附近興建轉運台。隨著工業用鹽需求增加而停止外銷後逐漸荒廢。
經南紙社區發展協會整治後,成為糖鐵與菜園共生的「卸鹽台花園」,榮獲2010年建築園治獎社區景觀獎。
獨特的工業遺產結構
1
高架月台系統
約百公尺長、一層樓高的RC鋼筋混凝土結構,鐵軌順坡道上至月台進行卸貨作業。
2
卸鹽坡設計
表面鋪設白色光華磁磚以減低摩擦力,下方另有軌道供列車盛裝貨物運往他處。
3
東太子宮車站
1938年因紙漿工廠設立而建,原名「紙漿工廠前站」。1979年布袋線停駛後停止營運。
4
棚頂遮蔽
RC鋼筋混凝土建成的棚頂,為整組卸鹽設施提供完整保護。
文化景觀的價值與潛力
歷史意義
見證台灣「糖、鹽、紙」三大產業發展史,展現人類與自然長時間相互影響形成的獨特場域。
獨特性
全台唯一卸鹽台遺跡,結合糖鐵遺構與產業建築群,形成完整的工業地景文化景觀。
現況困境
卸鹽台、糖鐵遺構與東太子宮車站均無文資身分,不受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保障,亟需爭取修復與保存。
永續發展的願景
整合工業地景
台灣已有八處工業地景文化景觀,其中四處為糖廠。新營糖廠、卸鹽台、紙廠可整合成大規模的「鹽、紙、糖工業地景」。
教育與傳承
周邊學校林立,包括南梓國小、公誠國小、新民國小、南新國中、新營高中、南光高中等,可發展藝文合作,讓下一代認識台灣歷史文化。
歷史遺跡不只是種菜的空間,更是文化永續經營與世代傳承的珍貴資產。
實踐永續發展的策略
為實現南紙社區產業遺產的永續發展願景,需要整合多方資源並制定具體策略,確保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能被妥善保存並活化利用。
爭取文資身份
積極向政府機關申請卸鹽台、糖鐵遺構及東太子宮車站的文化資產身份,納入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保障範疇,以獲得官方修復與保存的資源。
深化社區參與
鼓勵在地居民與團體持續參與遺產的活化與維護工作,透過社區營造活動,凝聚共識,讓居民成為文化守護的主力。
發展文化觀光
結合週邊景點與在地特色產業,設計具教育意義的文化深度遊程,吸引遊客體驗「鹽、紙、糖」歷史脈絡,帶動地方經濟發展。
影片賞析:鹽、紙、糖的永續之路
透過這段影片,我們將深入探索南紙社區卸鹽台、糖鐵遺構與台灣紙業公司的歷史脈絡,並展望其活化與永續發展的潛力。這不僅是一段歷史回顧,更是對未來文化傳承與地方創生的美好展望。
觀看影片
Made with